說到韋瓦第的四季,您收藏了多少個版本呢? 這算是錄音版本最多的曲目之一,而且有好幾個永垂不朽的經典錄音,先不提小提琴大師們領銜的錄音,光是I Musici的幾個版本就足以佔據樂迷必備唱片清單的好幾個位子。我一直覺得四季的錄音雖然如此之多,家父和我陸續也都買了不少版本,但我最喜歡的卻是這個相對冷門的Turnabout版:
四海版TV 34040S封底
Side 1圓標
Side 2圓標
Side 1戳記: VS-848-1(下方有三個小點)
Side 1戳記: Bell Sound sf
從鋼戳來看這一面的鋼模是出自刻片師Sam Feldman("sf"是他慣用的縮寫簽名)在紐約Bell Sound Studios時期的刻版,四海拿到的鋼模應該和美版是一樣的(這份錄音還有英國版)。
Side 2戳記: VS 849
Side 2戳記: Pete Helffrich
第二面的鋼模則是出自老牌刻片師Peter J. Helffrich的刻版。資深膠友應該對他不陌生,除了Turnabout/VOX之外,他也為Everest和Nonesuch刻了很多古典唱片,後來也成立了自己的刻片公司,是經驗老道的高手。
原版Turnabout/VOX的壓片品質落差極大,我手邊的美版Turnabout唱片常有雜質和氣泡,跳波浪舞的也有,甚至全新片才開封就有嚴重刮痕;但四海的這張壓片品質極好,表面完美無瑕,質量又厚重,我在想原版的TV 34040S(尤其是美版)壓片品質搞不好會輸給四海版一截。
我為何喜歡這份錄音呢? 我喜歡它的錄音場地,四季的曲風是古典的,但又帶有幾分風趣和詼諧,我認為這個曲目適合在殘響中長但音響又不會太暗的場所錄音。較長的殘響可以讓弦樂的質感柔美典雅,也可以讓低頻更豐潤,補足錄弦樂合奏時音響較乾澀的問題,樂器的聲音被適度揉合後的整體感也更融洽;而四季裡描寫的景色千變萬化,其中大多需要一定的透明度才能傳達出來,所以也不適合在音色很暗的大教堂錄音,太長的殘響也會損失樂器本身的質感和細節。我不清楚這個錄音是在什麼樣的場所錄製的,但我聽到的聲音既溫暖又透明,正是我認為最適合四季演出的音響: 弦樂合奏的音響很服貼地擴散在一個和國家演奏廳(小廳)差不多的空間裡,但舞台的縱深要更深一些,而且舞台高度也低得多,幾乎和聽眾是在相同的平面上。而我離小提琴獨奏的距離大約是三至五公尺,小提琴獨奏的聲音被適切地強調出來,但又不致太突出。
I Musici和Roberto Michelucci合作的那張音響我也很喜歡,但聲音比較乾,低頻遠不如Turnabout的這張豐厚。
此外我也很喜歡Susanne Lautenbacher這位女小提琴家的獨奏,這位小提琴家的錄音我就只聽過這一張,但她的詮釋有一種很古樸、很"民間"的感覺,我聽到"秋"裡描寫酒醉農民的段落我會忍不住笑出來,Susanne的表情也太直白了....。弦樂合奏的部分也是清新樸實,相較之下I Musici有點太精緻,更不要說其它指揮大師(如卡拉揚)的版本了。
我猜很少人會把四季拿來當作音響測試片聽,但我非常喜歡用這張來測弦樂合奏的解析力和低頻的表現,在我心目中這張和Mercury經典的Bloch大協奏曲一樣是最棒的弦樂錄音 - 一剛一柔、一嚴肅一風趣,要體驗弦樂團的錄音美感這兩張足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