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6, 2013

老福茂版 Decca (Argo) ZRG 879 - Marriner/Handel: Messiah (選曲)

這次又是一張老爸當年的最愛:




Marriner指揮的這個彌賽亞是根據1743年首演版演奏的,風格和後期改編過的大編制管弦樂版相較起來非常清新脫俗,而且古風十足。由於這是父親最愛的曲目之一,所以當年家裡唱片總共還不到50張的時代光是彌賽亞父親就買了四個版本(包含一個很特別的莫札特配器全曲版),但個人喜歡古樂版的彌賽亞遠遠多過後期改編版,尤其是後來Hogwood在天堂鳥指揮牛津古樂學院的錄音 - 說到Hogwood也很妙,因為他在Marriner的這套彌賽亞裡也有參一角: 彈奏Chamber Organ!

福茂在台灣發行的Decca有一個特點,就是把Decca副廠牌(如Argo)和再版系列(如Ace of Diamonds)的logo全部都用正廠的Decca長方框標取代,這也造成了這張原本是由Argo發行的唱片變成是Decca的logo但編號卻仍是Argo特有的"ZRG"怪現象:



又是一張近三十年未見天日的唱片:



這張唱片和內套的塑膠膜有多處粘在一起,要先把粘到的地方小心剝開才能把唱片取出。片子的邊緣明顯有發霉:



因為表面發霉而且又有點粘手,所以這次我用了1份(100cc)異丙醇對4份(400cc)蒸餾水和一滴沙拉脫的配方來清洗,並且先在轉盤上塗布藥劑用化妝刷筆徹底刷過所有音溝後才用Nitty Gritty和蒸餾水做最終清洗。

洗淨後的狀態:



圓標(清洗前拍攝):



戳記(清洗前拍攝):

第1面 (ZRG-4625-1G)

第1面版號(5E)

第2面 (ZRG-4626-1G)

第2面版號 (3C)

根據戳記的matrix尾數"1G"可以看出這張唱片兩面都是由Decca的刻版大師Ted Burkett所製作的第一個master,理當是非常優的母版(超級玩家Arthur Salvatore認為Ted的刻版是最好的)。至於版號則第2面明顯比第1面要"新鮮",而聽起來也的確如此。

這次拿來比較的荷蘭版是全曲版(Argo D18D 3):

布面燙金的盒子非常精緻

這套荷蘭版全曲是我後來趁中環唱片城出清一堆黑膠時買到的,盒子左下有切角表示是出清品。當年黑膠被CD打得走投無路,我跑去撿便宜回來還被父親唸... 那幾年黑膠簡直就被當成垃圾了(以後會再聊聊光華商場出清福茂黑膠的慘烈光景)。

盒子裡除了包含全曲歌詞的解說之外還有一份當年的目錄(全是聖馬丁學院錄音的唱片):


圓標:

我只拍了第一張第一面的圓標

從下方這一行字可以看出雖然是在荷蘭壓片,但母版仍是由英國原廠提供 - 這和福茂台版的情況是一樣的

荷版的第一面母版戳記是手寫的,很難看清楚而且沒有註出刻版師代號:

第1面 (ZRG-4515-6-1),旁邊倒過來的"2"和"1"可能是版號


因為福茂的台版是選曲(詠嘆調及合唱),所以我只比較兩個版本裡都有的章節。

這次荷蘭版的表現明顯優於台版,尤其是第一面的曲子。荷蘭版的中高頻非常清澈且富有光澤,福茂版則略顯沈悶晦暗;兩個版本的低頻都不錯,但也都不算是特別優秀的,這份錄音的音效明顯不如我家另一套EMI版由Willcocks指揮同樣聖馬丁學院樂團灌錄的版本。此外荷蘭版的音量也比福茂版略大一些,底噪則差不多,片子表面都十分光亮,也都沒有什麼肉眼可見的瑕疵,論壓片的品質算是平分秋色。此外台版的第2面聲音比第1面好些,中高頻也較第1面清晰一點點,這可能和第2面的stamper比較前面有關,但還是不如荷蘭版來得優秀。

拿全曲片和選曲片來比較其實是很不合理的,因為如果是從全曲錄音節選出來的選曲片勢必會多經過一道剪輯和轉錄的手續,所以刻選曲母版用的母帶條件就已經先天不足;再者選曲片可能會把更多的音樂塞進一張唱片裡,音軌也會因此刻得較密,難免影響到動態。

不過以我家的這片來說,造成中高頻音色不如荷版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度播放,前面提過這是家父的最愛,所以算是被重度使用過;而且我記得當年家父也才剛入門,還在摸索盤臂的調整,針壓也沒有特別仔細調校(單純依據唱臂後面重錘上的刻度調整),有可能被過重的針壓播放過(事實上在我自己學會調整唱臂後的確有發現過父親調的針壓過重,而且重很多...),所以這張唱片的中高頻也有可能是被唱壞的。

話雖如此,這兩個壓片版本的差異仍不算大,如果不刻意和荷版比較的話這張福茂版彌賽亞還是非常動聽的,並不容易察覺到中高頻的損失(尤其是第2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