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非常晚才開始接觸華格納的音樂,這很可能跟父親不喜歡華格納有關(不要問我為什麼...),而我最早聽到的華格納是他的歌劇序曲/前奏曲和劇中的管弦樂曲選綷:
這張的封套背面完全是延用英國版,我記得當年有讀者投書"音樂與音響"月刊建議福茂不要把封套上的英文說明拿掉(有好幾張是直接把英文解說拿掉換印中文版)
因此福茂在裡面附了完整的中文解說,我個人也喜歡這個作法,因為原文的解說真的寫的很精僻
正版的象徵: 原廠SXL編號
以前根本不認得誰是Kenneth Wilkinson....
第1面圓標
第2面圓標
第1面master戳記: ZAL-15510-4G
第1面序號: 5C
第2面master戳記: ZAL-15511-5G
第2面序號: 4D
從戳記來看福茂這個版本又拿到了Ted Burkett刻的母版,而版序也不算太後面(這張發行量應該不低),看來英國原廠並沒有虧待台灣的樂迷。
這次拿來比較的是惡名昭彰的美國壓片London版:
這張唱片是我後來在美國二手店的廉價區(一張49c)撿來的,封套嚴重磨損但片況OK,當時純綷是貪便宜買的,而且當年總認為擁有台版並不"算數",就算已有福茂版還是會想要再買到歐美的版本...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真是傻)
London版編號
第1面圓標,隱約可以看到"MADE IN U.S.A."
第2面圓標
第1面master戳記: ZAL-15510-1A
第1面版序編號? 只找到這個"B",可能是指某個mother下的第一個stamper
第2面master戳記: ZAL-15511-1D
在戳記旁意義不明的標記: 1T,不懂.... 此外第2面找不到版序....
單從戳記來看這個美製London版還是用英國的master母版壓的,但是是非常後期的master,第1面是Guy Fletcher刻的版(代號A);第2面是Jack Law刻的(代號D)。這兩位刻版師多半出現在晚期的master上,而且古典流行都有。不過也因為如此表示這個美版的年代和福茂版的年代是差不多的,應該都是在1980年左右。台灣為何會拿到比較早的master令人好奇,因為理論上愈早的master愈好,更不用說是Ted刻的版;我相信英國應該不會把在英國壓到上限值的屆臨淘汰母版給台灣用,因為那樣造成的音質落差將十分明顯,要真是如此等於是把大公司的信譽拿來開玩笑。
美國壓片的版本向來風評不佳,光看表面的品質就知道美版遠遠不如福茂版:
美版第1面dead wax區特寫
福茂台版第1面dead wax區特寫
美版的dead wax區表面佈滿微小波紋,而福茂版光亮如鏡,單就壓片表面的品質來看福茂台版完勝美版。美國壓片品質惡劣絕非空穴來風,難怪市場上美國壓片的London版如此賤價。
經過幾次試聽比對之後福茂版的音效表現明顯比美版優異,Ted刻的母版遠比其它兩位要疏,動態也因此較為寬廣;此外細節更是福茂版較優,樂器的質感非常細膩,定音鼓的鼓皮顫動和管樂器空氣共鳴的細節,甚至是Solti大師在指揮台上的激動踏步聲都十分迷人,而美版在這方面就遜色多多,聽起來不痛不癢。這些落差多半和master本身的差異有關,福茂拿到的母版的確比較好;而福茂版的底噪很低,高頻清晰有光澤,低頻也能完整地延伸,這些也都比美版出色,這多少和壓片品質和原料有關。
看到這裡各位或許以為我會給福茂版一個滿分的評價 - 如果單評第1面的話,我會給福茂版90分、美版70分;但如果單評第2面的話,嗯... 福茂版59分、美版還是70分。
為何福茂版的第2面會不及格? 聲音難道比第1面差這麼多嗎? 其實第二面在音效上甚至比第一面還要好,版質也和第1面一樣優良。那是出了什麼問題呢?
原來福茂版的第2面居然有大約0.5mm的偏心! 這是早期台灣翻版片最常出現的嚴重瑕疵,沒想到居然在這個號稱正版的片子上出現,實在太不應該了!! 而且第二面最後一首"愛之死"的結束是連續的長音,老膠友們都知道偏心會造成走音,而且愈靠中心愈嚴重(剛好Ted大師又刻得非常裡面),所以"愛之死"就在連續的走音中結束,真是讓我聽到氣個半死!
這個在stamper打中心定位孔的工序到底是在英國就完成還是到了台灣才進行要再經過考證(母版定位孔應該會因壓片機而異,除非台灣是和英國用相同的壓片機不然理當應由台灣這邊打定位孔),但不管是在哪兒發生的都令人難以接受。我從來沒有在英版的Decca或London上遇過如此嚴重的偏心,甚至是美版的London也不曾遇過,所以我寧可相信是在台灣進行stamper打孔,而台灣製片的老毛病就"遺傳"到了這個原本血統優良的母版上.... 若是在台灣才進行打孔的話也可以證明那片stamper絕對是還沒有拿來壓過膠片的,這當然是好事,但也就得承擔台灣糟糕的施工品質。若是英國那兒就把孔打偏了的話,那我會認為英國原廠根本不把台灣市場當一回事,甚至是把被淘汰下來的瑕疵品丟給台灣用;但從英國提供母版的態度和英國人做事的習慣來看我認為這種機率是遠小於台灣人自己搞砸的可能。
目前這是我遇到第一張有發生偏心問題的台灣正版古典黑膠(以前居然沒發覺~~ 可見當年真是太"木耳"了),希望這只是一個特例,不然真是枉費了在其它環節上的認真和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